青梅軌道運輸系統。 金偉攝
□胡宇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任紫鑫
7月11日上午,綿陽市平武縣平通羌族鄉桅桿村印象梅林,青梅綴滿枝頭,果香四溢,種植戶蔣正明和3名果農正進行采摘作業。
他們小心翼翼地將青梅從樹上采摘下來,輕輕放進筐中。不一會兒,裝滿青梅的果筐被放置在蜿蜒穿梭于梅林中的軌道滑車上——隨著按鈕啟動,青梅“坐”著滑車沿著軌道平穩滑向集運點。這是當地今年新建的青梅軌道運輸系統。
“青梅‘坐’輕軌下山,方便多了。”蔣正明說,今年摘果效率比往年提升將近一倍,還節省了不少人工費用。村民柳笑芬常年在蔣正明的梅林幫工,今年最大的感受是運梅子這項體力活輕松了,“不用再背著幾十斤的梅子走下山。”
青梅及其加工制品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可廣泛用于飲料、酒類等加工領域。當地氣候條件適合青梅生長,小小的梅子成為村民的重要收入來源,是當地主導產業之一。目前,僅桅桿村一地,青梅種植面積就超萬畝;全鄉青梅種植面積已突破2.3萬畝,全年可產鮮果過萬噸、綜合產值過億元。
產量雖高,但一直以來青梅運輸主要靠“人力+車輛”傳統模式——果農需將摘下的青梅背到鄰近的鄉村公路邊,才能裝車外運。為改變這種低效且耗費人力的運輸方式,今年平通羌族鄉投入村集體資金300余萬元,建成總長9公里的“梅林輕軌”。
記者在現場看到,山地單軌運輸機采用滾輪齒條式驅動,通過牽引載物臺單軌行進,單車最大承載重量約300公斤。同時,單軌運輸機具有能在狹窄空間穿行的優勢,可在巖石、土質地、砂地等不同地形條件下架設軌道,且不會破壞果園原有的基礎,從而最大程度保護生態環境。
“徹底告別肩挑背扛翻山梁的歷史。”桅桿村村委會副主任張小斌說,過去青梅從采摘到運下山平均要半個小時以上,現在“坐”輕軌不到10分鐘就下了山。目前,桅桿村已安裝8條單軌運輸線,覆蓋90%的山地果園。
除了運輸實現機械化,青梅加工也有了新技術。當天,在平通羌族鄉新園村羌山果梅加工廠內,兩臺銀色電炕設備高速運轉。工人一邊輕觸控制屏設定參數,一邊向記者介紹:“以往用傳統方式炕烏梅需4天,現在48小時就能完成,加工效率大幅提升。”
這項新技術通過精準溫控,實現鮮果脫水與褐變一體化加工,單次處理量達400斤。而且,設備具有兼容性,還可對厚樸、黃連等中藥材進行加工。電炕工藝在烏梅風味與營養物質保留方面表現出色,產品品質獲得客商廣泛好評。“明年將大規模投產!”加工廠負責人楊正文滿懷信心。
產學研深度聯動進一步助推智慧農業發展。平通羌族鄉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還與西華大學簽訂梅蜜食品研發協議,通過精深加工推出果蜜、酵素等高附加值產品。下一步,將招引企業建設青梅酒生產線,開發青梅酵素、果醋等食品,實現青梅產品規模化發展。
(原載2025年7月13日《四川日報》)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