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到10天收獲40萬瀏覽量、超3萬點贊
綿陽“00后”數字村民筆記走紅的背后
日前,一名老家在綿陽的“00后”大學生發布了一條小紅書筆記《鄉村振興正從我的政治書上落實到我的家鄉》。不到10天時間,這份帖子便收獲40萬瀏覽量、超3萬點贊和數千條互動收藏,熱度堪比小紅書百萬博主的筆記。
一條事關綿陽鄉村發展的帖子為何能引起年輕人的熱烈討論?綿陽鄉村振興為何要搞數字化?數字化有困難為何要堅持?……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走訪了相關當事人及綿陽市有關部門。
截至6月底
全市1834個村(含部分涉農社區)入駐“川善治”平臺。其中,“五星村莊”達300個,數量位列全國第一。
全市村“兩委”通過“川善治”平臺累計為村民辦理服務事項1.45萬次,回應村民訴求2.2萬件,好評率超95%。
一份網帖 引發網友熱議鄉村治理
近日,記者聯系到這份帖子的發布者魏佳瑤。魏佳瑤出生于2003年,老家在三臺縣古井鎮天星磨村,從小跟著父母在江蘇長大,目前就讀于安徽農業大學。因從小在外地生活,她缺乏農村生活經驗,對農村的印象主要來自于春節時回鄉團年、書本及網絡上關于農村的介紹。
6月1日,一條消息改變了這一切。天星磨村黨委書記何勇向魏佳瑤發來一條鄉村治理數字化平臺——“川善治”小程序的邀請,希望她注冊,了解老家的變化。“這讓我很是新奇,我一直以為鄉村數字化還只是一個停留在紙上的規劃,沒想到老家的村子已經搞起來了。”魏佳瑤說。
成為天星磨村“數字村民”后,她不時登錄,一邊“圍觀”村里發生的大小事,一邊跟父母分享討論,那些原本不熟悉的村里事務在父母的講解下變得鮮活起來——這個小程序像一根無形的線,把魏佳瑤和她的父母拉回到那個陌生又熟悉的山坳。
“川善治”上有建言獻策、有反饋問題,也有吐槽,這些都讓她覺得生動又有趣。近日,她在小紅書發布筆記,感慨鄉村的數字化發展。更令她吃驚的是,參與討論的網友越來越多,這條筆記“火”了——
“好棒呀,鼓掌!科技傳遞溫度,在廣袤的大地上一筆一畫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感覺像刷農民的朋友圈。”
“山東有嗎,我也想看看家鄉。”
……
越來越多的網友產生了共鳴。原來,鄉村振興不僅只是鄉村的事,鄉村是大家共同的鄉土。
一個平臺 見證鄉村智慧治理之路
這場關于鄉村振興的互聯網“狂歡”,真實又有趣,映照的是一場正在發生的鄉村數字變革。
打開“川善治”小程序,進入天星磨村的“書記會客廳”,是村委會發布的防汛減災等工作動態;“村民說事板塊”,有村民反映自家入戶電線存在安全隱患,也有村民反映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水稻秧苗缺肥……
“現在,通過平臺我們就能知道村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們能夠很快掌握村民的動態,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何勇十分感慨。
在魏佳瑤筆記下面大量的贊揚和感嘆聲中,也有質疑的聲音:部分村民訴求與辦理完成時間相隔較近,是不是敷衍?
何勇解釋,“川善治”小程序屬于數字化平臺,部分村民還不太能熟練使用該平臺,他們申辦事情時會電話咨詢或直接到村“兩委”辦公室,“我們第一時間解決問題后,就會手把手教他們如何在平臺上反映問題或者申辦事情,這樣以后他們就知道咋個用了。”
“我們正在籌備積分超市,加強‘微網實格’治理,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激勵村民更加積極地參與我們村的共建共治中。”何勇表示,他們還將加大力度推廣用好“川善治”,讓村子邁向更加“智慧”的治理之路。
一場實踐 鋪展鄉村振興美好畫卷
翻看“川善治”可以發現,綿陽全部村都已入駐該平臺。
4月底,涪城區楊家鎮所有行政村在“川善治”上實現了“五星村莊”建設,楊家鎮的鄉村振興中數字化實踐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5月,平武縣豆叩羌族鄉茶香村黨總支書記在“川善治”上分享了一條好消息:巖嶺社梯子巖的鐵板橋墩、硯石社大溝的路面以及嶺子社東灣梁的路面都得到了修補并已安全完工,修繕工程累計投入的2.4萬元中,有1.3萬元來自“川善治”的平臺助力金;
6月初,“川善治”和“i綿陽·愛家園”小程序實現鏈接互通,群眾獲取信息和享受服務更加便捷;
……
一個個好消息推動著綿陽鄉村數字化發展。早在2023年,綿陽就開始大力推進“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鄉村治理試點工作,以“川善治”鄉村治理平臺為數字化工具,助力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截至6月底,全市1834個村(含部分涉農社區)入駐“川善治”平臺。其中,“五星村莊”達300個,數量位列全國第一。全市村“兩委”通過“川善治”平臺累計為村民辦理服務事項1.45萬次,回應村民訴求2.2萬件,好評率超95%,累計開展線上討論表決749次,發布信息23萬余篇。
“真的沒想到一條關于‘川善治’的帖子,會在小紅書上‘走紅’,看著網友們的評論,非常感動。”市農業農村局鄉村建設促進科負責人向記者感嘆,在農村地區推廣運用數字化治理工具其實難度很大,許多村干部正在努力學習和嘗試。這條“小紅書”筆記,不僅讓全國網友看到了綿陽鄉村發展實景,也將鼓舞更多的鄉村干部堅定向前。(記者 唐顯枚)
記者手記 :
“這條筆記,讓山外的目光,得以瞥見山里正在發生的故事。”魏佳瑤說。
“川善治”開發之初,目的是通過數字平臺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為干部減負,為群眾服務。
從魏佳瑤的故事得以窺見,數字平臺的推廣,不僅加深了村民與村干部之間的聯系,更打破了山“這邊”和“那邊”的地理隔閡,模糊了“城”與“鄉”的邊界,串起了無數個“魏佳瑤”的鄉愁。
當鄉村振興從理論文字化作無數個“魏佳瑤”家鄉真實可感的變化,一幅中國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正徐徐鋪展。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