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出實驗室 邁向大市場
新區打造科技成果“一站式”轉移轉化基地
日前,綿陽市委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綿陽市十項標志性改革事項清單》。該《清單》中,有9項任務由市級部門牽頭,有關單位及其他縣市區(園區)配合,而“打造科技成果‘一站式’轉移轉化基地”這一事項,則由綿陽科技城新區(以下簡稱“新區”)牽頭建設。
新區著力打造科技成果“一站式”轉移轉化基地,通過聚集中試、金融、載體、服務等各類關鍵資源,構建起覆蓋成果轉化全流程的支撐體系,確保轉化要素均可在新區內實現無縫對接與獲取,從而加速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的高效轉化,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強勁動能。
AI智能制造產業園
近年來,聚焦科技成果轉化痛點,新區通過建立新型研發機構、搭建成果供需對接平臺、建設中試服務公共平臺、試點“先投后股”創新改革及推出全省首個中試保險服務等系列創新舉措,構建起覆蓋“工程化研發—中試熟化—產業應用”的全鏈條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基礎,正是新區建好科技成果“一站式”轉移轉化基地的信心所在。
以機制創新為例,新區在全省率先出臺《綿陽科技城新區以“先投后股”方式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試點改革創新管理辦法(試行)》,設立總額5000萬元的資金池,按照“科技計劃+股權投資”的形式,對單個項目最高給予200萬元支持;同時,在全市首推《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運行指導意見》,賦予機構在人員招聘、收益分配等方面更大自主權,另外,新區還探索新型研發機構企業化、市場化改革,將技術方、投資方與研發機構深度綁定,允許其投資參與科技成果轉化,提升造血能力和轉化效率,讓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中試環節是成果轉化的“死亡谷”,為打通轉化鏈條,新區聚焦成果轉化關鍵環節,打造全市統一的科技服務大平臺,建成中國(綿陽)科技城中試服務公共平臺,構建“8+8”服務體系,提供計量檢測、快速成型等超800項服務,成為市級中試平臺集中樞紐;新區推出全省首個全周期、定制型中試綜合保險方案,降低創新風險,增強企業信心;大力招引培育服務機構,覆蓋概念認證、中試熟化等全鏈條;市場化培育壯大技術經紀人隊伍,打造“人才培育+實訓”體系。
成果轉化關鍵同樣落實在產業承載,新區編制《“4+2”產業三年行動方案》,繪制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等六大方向圖譜,建立梯度培育體系,進一步提升企業創新力,并推動高技術高成長企業加速擴能,同時圍繞機器人零部件、AI+制造等方向精準招引培育,推動產業鏈“建圈強鏈”。
創新中心
企業需求在哪,服務就跟到哪,優化營商環境,也是夯實轉化根基。新區組建惠企政策工作專班,動態調整惠企政策事項清單,推動“免申即享”擴面增效,2025年以來,兌現區級惠企政策資金760余萬元,其中免申即享60余萬元。高質量運行企業綜合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高企培育咨詢、政策解讀、產業鏈供需對接等服務。同時,新區還編制完成約3000畝產業用地詳細規劃方案,推動可提供3800P算力的西片區數字云谷項目基建主體建設,啟動20000平方米靈活分割的辦公空間裝修招標,以滿足企業個性化需求。
在此基礎上,新區聚焦改革任務,系統梳理建設“一站式”轉移轉化基地有關要點、難點,并據此著力,從增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源頭供給、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建設、強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產業承載、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制機制建設四大方面推動改革。
下一步,新區將持續深化改革,以全力打造科技成果“一站式”轉移轉化基地為抓手,高效匯聚優質科技資源和創新力量,高質量發展特色主導產業,探索建設具有新區特色的科技創新示范區。(戴旖 文/圖)
重點發力方向——
擴大“先投后股”項目篩選,從引入項目的精準性、資金效能、服務生態等方面擴容升級,加速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跨越,培育新質生產力核心載體。
持續探索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平臺市場化改革,推動新型研發機構與社會資本合作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賦予其在運行機制、市場化激勵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權。
持續做好企業融資服務,收集企業融資需求、招引更多金融機構入駐、推動知識產權質押產品落地。
推進孵化工作,通過高效資源整合,優化園區創新創業生態,促進成果轉化并吸引優質項目與人才。
創新發展促成效,建強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推動產學研“雙向奔赴”,激發創新活力并促成技術轉化,知識產權創造。
“鏈式”招強引新,聚焦應用場景開展招引工作,強化產業專班機制支撐,強化產業鏈生態建設。
保障成果轉移轉化要素供給,加快數字云谷等產業載體建設,為企業落地提供載體支撐。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