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樓送高梓州入朝
唐·薛逢
乘遞初登劍外州,傾心喜事富人侯。
方當游藝依仁日,便到樊轅臥轍秋。
容聽巴歌消子夜,許陪仙躅上危樓。
欲知恨戀情深處,聽取長江旦暮流。
□記者 張登軍
傲骨才子,仕途多舛
自古才子多傲骨。薛逢是晚唐有名的才子,但其生性孤傲,得罪者眾,仕途注定坎坷。
薛逢出身蒲州河東望族薛氏,祖父薛稷是唐代著名詩人、畫家、書法家。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薛逢登進士榜第三名,授秘書省校書郎。大中元年(847年),入河中節度使崔鉉幕府為從事。崔鉉復任宰相后,奏請授薛逢為京兆府萬年(今陜西西安)縣尉,并引其直弘文館。
《舊唐書》記載,薛逢“性剛烈,恃才傲物,議者亦以逢不屈于權貴”。因性格使然,他常因無意之舉得罪人。例如,與他同應進士舉時交好的劉瑑,因“詞藝不迨逢,逢每侮之”,招致劉瑑懷恨。大中十二年(858年)正月,劉瑑升任同平章事,有人推薦薛逢任知制誥,劉瑑極力反對,還上奏稱“先朝立制,兩省官給事中、舍人除拜,須先歷州縣”,以薛逢無州縣任職經歷為由,將其貶為巴州刺史。
咸通四年(863年)五月,同榜進士楊收任同平章事,薛逢作《賀楊收作相》,名為道賀,實則多含譏諷,再次得罪權貴,“復斥蓬、綿二州刺史”。
越王樓送別,詩寄別情
咸通六年(865年)四月,梓州刺史、劍南東川節度副使高璩(注:原文“高梓州”即高璩)回京升任兵部侍郎、同平章事,途經綿州。此時薛逢剛履任綿州刺史不久,遂在越王樓設宴送別,寫下《越王樓送高梓州入朝》。
“乘遞初登劍外州,傾心喜事富人侯”大意是:(高璩)當初乘驛車到蜀地梓州任職,便如古代賢侯般傾心民事,造福百姓;“方當游藝依仁日,便到樊轅臥轍秋”是說:正當(高璩)以禮樂教化百姓、踐行仁政之時,卻已到了百姓臥轍挽留的離別之秋。
“容聽巴歌消子夜,許陪仙躅上危樓”意為:承蒙(高璩)允許我以巴地歌謠消磨長夜,又得陪您仙蹤共登高樓;“欲知恨戀情深處,聽取長江旦暮流”則道:若想知曉這份惜別與不舍有多深,且聽那長江水日夜奔流不息。
高璩收到詩作后,作《和薛逢贈別》回應:“劍外綿州第一州,尊前偏喜接君留。歌聲婉轉添長恨,管色凄涼似到秋。但務歡娛思曉角,獨耽云水上高樓。莫言此去難相見,怨別征黃是順流。”詩中既感謝薛逢的熱情接待,傾訴離別之情,勸其寬心,也贊綿州美景,而“獨耽云水上高樓”一句,更成佳話。
令薛逢沒想到的是,此次送別后僅兩個月,高璩便去世了。咸通七年(866年)十月,楊收罷相,已年過六十的薛逢終于被召回長安,任太常少卿,不久改任京兆尹。
咸通十一年(870年)十一月,同榜進士王鐸以禮部尚書、鹽鐵轉運使升任同平章事,薛逢又作一首詩,風格依舊含譏諷之意,“鐸怨之”。乾符元年(874年),薛逢遷任秘書監,不久便去世了。
小資料
薛逢(約806-874年),字陶臣,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唐會昌元年(841年)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大中元年(847年)入河中節度使崔鉉幕府為從事。崔鉉復相后,引為萬年縣尉,直弘文館,后出為巴、嘉、蓬、綿州刺史,終以太常少卿召還長安。有詩十卷,今僅存七十余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