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7月8日電 題:“水中大熊貓”長江鱘重獲生機
新華社記者李黔渝
在貴州省赤水市復興鎮河段大魚壩水域,一條條小魚正擺動著纖細的尾鰭,它們青灰色的身影在水波中若隱若現。
這些魚苗是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的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長江鱘。這個在2022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宣布“野外滅絕”的物種,如今在赤水河流域重獲生機。
長江鱘是長江水系的旗艦物種之一。作為典型的洄游性魚類,它們需要通過洄游尋找產卵場。而受長江流域水利工程建設、航運發展等影響,長江鱘生境不斷被壓縮,自然種群數量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急劇下降。2000年后,科研人員在全長江段再未發現自然繁殖的幼魚。
對此嚴峻形勢,中國啟動了長江鱘拯救行動計劃。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劉飛介紹,2023年和2024年,貴州農業農村部門分兩批向赤水河放流了近2000尾長江鱘。
近幾年來,長江禁漁、小水電站清理整改等一系列措施也在赤水河流域實施,河流恢復自然流態,水環境質量不斷提升。
研究人員通過標記追蹤發現,放流個體成功適應了野外環境,生長狀況良好。
為了驗證長江鱘在赤水河繁殖的可能性,今年4月,正值長江鱘繁殖期,科研人員在赤水市復興鎮大魚壩水域投放了20尾長江鱘親魚(種魚)。同時,通過上游桐梓河楊家園水庫生態調度,營造一定的漲水過程,刺激長江鱘產卵。
“目前赤水河的生態環境滿足長江鱘的棲息和繁殖的需求。”劉飛說,長江干流過去開展的長江鱘實驗中,雖實現了長江鱘自然產卵,但沒有觀察到魚卵在野外環境的自然孵化。
4月中旬,科研人員終于觀察到長江鱘自然產卵、魚苗成功孵化。長江鱘保護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赤水河是眾多產漂流性卵魚類的重要產卵場,它們的繁殖需要漲水過程的刺激和一定的流程與流速。”劉飛說,對于洄游性魚類來說,河道的暢通尤為重要。
赤水河干流沒有水電站,支流卻小水電站密布。這些小水電站阻隔魚類洄游通道,大幅壓縮著魚類適宜棲息地和產卵場。
2020年開始,云南、貴州、四川三省對流域內小水電開展清理整改。
貴州省水利廳廳長易耘介紹,赤水河貴州段有224座小水電站,被劃分為保留、整改、退出三類,僅對具備防洪、供水等綜合功能且無替代措施的電站通過修建過魚設施保留,其余全部退出。
截至2024年12月底,赤水河流域373座小水電中退出342座,357座攔河壩拆除300座,赤水河小水電站密度大幅減少。多條支流重新與赤水河干流連通,赤水河在縱橫連通性、生態流量保障、魚類多樣性及棲息地恢復、水環境質量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長江鱘在赤水河自然孵苗,也為流域內其他物種的保護提供了范本。”易耘說。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最新監測結果顯示,赤水河流域物種多樣性穩步提升,不同江段采集到魚類物種數量均明顯增加,長江鱘、胭脂魚、巖原鯉等珍稀魚類的種群數量和出現率增長明顯。中華倒刺鲃、白甲魚等中下游優勢種類的平均體重明顯增加,種群小型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