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內,工人正在生產線上忙碌。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志強 攝-
“以舊換新簡直就是催我買買買,花錢花安逸了。”有網友在社交平臺分享道。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四川家電以舊換新和數碼產品購新,拉動消費高達309億元。
花錢花“安逸”的不只消費者,還有企業。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數據顯示,今年1—6月,長虹空調線下銷量同比增長20.9%,研發投入卻同比增長約40%。
以舊換新拉動消費,企業喜獲訂單,為何反而大筆花錢?帶著疑問,7月2日記者走進企業現場一探究竟。
問題
●以舊換新拉動消費,企業喜獲訂單,為何反而大筆花錢?
回答
●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在四川實施一年多來,不僅顯著拉動家電市場消費,還大大提高了企業生產研發端技術迭代和產品創新速度,長虹空調上半年研發投入同比增長約40%
●以舊換新政策力度大,85英寸和75英寸電視的價格差距逐漸縮小,消費者對更大尺寸的電視需求在短期內集中爆發
●去年7月,長虹投入近千萬元資金,加速上馬新生產線,全力生產大尺寸彩電。生產端為滿足更大尺寸、更強性能產品需求,甚至還實現了工藝技術方面的多項創新
結論
產品銷量大,流動資金越盤越活,企業就能投入更多的資金搞研發、上新品、推爆款,企業與消費者雙贏的雪球越滾越大
“一天可下線空調超10萬臺”
上午11點,我來到位于綿陽市蘇寧易購安昌橋店的長虹空調門店。這家門店占據商城一樓最佳位置,我細數了一下,一共有20多種空調款式,其中新品占四成以上,價格從2000多元到1萬多元不等,“政企雙補”后,優惠幅度最大的一臺可達2000多元。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空調成了熱銷品。特別是今年國家補貼對空調產品實施“每人可同時補貼三臺、每臺不超過2000元”的利好政策后,空調銷量較往年更是“一路飆升”。生意到底有多好?“最多一天可賣100多臺,按3000元均價算,日銷售額可超30萬元。”該門店導購員黃麗介紹。
產品賣得好,想必工廠里的生產線也十分繁忙吧?驅車20多分鐘,我來到長虹空調智能制造產業園園區。剛進門,高強度、快節奏的生產畫面撲面而來:地面上,12條生產線火力全開,工人和機械臂協同生產,動作頻率極快;半空中,物料傳送線轉個不停,一個個白色空調外框配件被運往裝配工位上組裝……一眼望去,空調的一百多個生產環節,在廠房里全方位呈現。
“高峰期滿產運轉時,一天可下線空調超10萬臺。”長虹空調制造部產線工藝員楊高說,今年上半年的產量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8%以上。
生產忙,研發更忙。在長虹空調營銷事業部辦公區內,擺著一臺剛在綿陽市區率先試銷的最新款空調,這已是長虹空調今年推出的第5款新品,正等著第一批“嘗鮮”顧客反饋的使用評價。
“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在四川實施一年多來,企業的感受是不僅顯著拉動家電市場消費,還大大提高了企業生產研發端技術迭代和產品創新速度。”長虹空調營銷事業部市場部部長李蟬君介紹,開發一款新空調,需進行技術研究、開模設計等關鍵流程。其中僅后者,成本就可達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再加上后期渠道推廣、營銷等各方面支出,總成本十分高昂。
“雙贏的雪球越滾越大”
驅車40分鐘,我又來到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智慧顯示工廠,這里主要生產的是長虹另一個重點產品——智能電視。因產品更新、市場節奏加快,近兩年來持續重金投入研發、加快改進生產工藝的故事,同樣在智慧顯示工廠上演。
“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實施以來,智能電視銷量猛增。產品銷量大,流動資金越盤越活,企業就能投入更多的資金搞研發、上新品、推爆款,雙贏的雪球越滾越大。”長虹智慧顯示(中國)公司工程技術所副所長張萬禹介紹,他們抓住機會,將85英寸及以上電視產線的投產時間,提前了兩年。
“從市場端的反饋來看,消費者普遍青睞尺寸更大、更智能高清的電視產品。”站在去年下半年投產的85英寸產線前,張萬禹告訴我,因為以舊換新政策力度大,85英寸和75英寸電視的價格差距逐漸縮小,消費者對更大尺寸的電視需求在短期內集中爆發。去年7月,長虹投入近千萬元資金,加速上馬新生產線,全力生產大尺寸彩電。生產端為滿足更大尺寸、更強性能產品需求,甚至還實現了工藝技術方面的多項創新。
根據公開披露的信息,今年第一季度,四川長虹營業收入268.37億元,同比增長12.89%;歸母凈利潤3.45億元,同比增長96.68%。在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帶動下,企業與消費者實現了雙贏。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碧紅
(原載2025年7月8日《四川日報》)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