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備力量是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更是基層治理的“壓艙石”。面對當前村級后備力量人選不優、培育乏力、管理松散等難題,各地積極探索構建選、育、管全鏈條培育機制,以系統化思維打造高素質后備人才方陣,為基層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選拔環節是培育優質人才的“首道工序”。聚焦致富帶頭人、退役軍人、返鄉大學生等重點群體,開展全域“拉網式”摸排。領導干部下沉一線,化身“人才偵查員”,通過田間座談、入戶走訪、群眾訪談等方式,全方位了解后備人選的政治素質、工作能力和群眾基礎。創新實施“正負清單”制度,明確選拔標準和“一票否決”情形,構建街鎮初審、部門聯審、專班復審的三級審核體系。運用大數據分析手段,對后備人選進行精準“畫像”,結合“兩委”班子結構需求和崗位特點,科學匹配人才專長,確保將政治過硬、能力突出、群眾認可的“好苗子”選拔入庫。
培育過程是鍛造后備力量的“核心車間”。推行“導師幫帶+專題培訓+實踐鍛煉”三位一體培育模式,為后備人才量身定制成長路線圖。建立“一對一”結對幫帶機制,選派經驗豐富的基層“老支書”“土專家”擔任導師,通過日常談心、工作指導,幫助后備人員提升政治素養、積累實戰經驗。開設“田間課堂”“社區講堂”,邀請行業專家、業務骨干圍繞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主題,開展分層分類專題培訓,傳授實用工作方法。搭建“實戰練兵場”,組織后備力量參與網格員、矛盾調解員、項目攻堅組成員等崗位實踐,選派優秀者到征地拆遷、信訪維穩等急難險重任務一線歷練,推動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深度融合。
管理機制是保障持續發展的“穩定器”。構建“三級梯隊”信息庫,按照能力水平、發展潛力、群眾評價等指標,對后備力量進行科學分類、梯次管理。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定期開展考核評估,及時補充新鮮血液,確保隊伍始終保持生機活力。完善激勵保障措施,對表現突出的,在發展黨員、評先評優、項目扶持等方面給予傾斜,優先推薦參加學習培訓和外出考察。建立成長跟蹤檔案,定期了解思想動態和工作表現,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增強歸屬感和使命感。
全鏈條培育機制的有效實施,成功激活了基層人才的“一池春水”,助力形成“儲備一批、培養一批、使用一批”的良性循環,不僅優化了基層干部隊伍結構,更激發了人才創新創造活力,讓基層發展后勁十足、活力奔涌。(范鐘軼)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