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下的魏城中學,校園內一片寂靜,學子們已步入暑假,開啟了快樂假期。
而在放假前夕的某個下午,記者走進游仙區魏城中學看到,學生們手持鐵鍬、鋤頭,在校園勞動實踐基地化身為 “小農夫”,以一堂生動的勞動課,為學期畫上充滿意義的句點。
這是孩子們的勞動課時間。面對板結的土壤和雜草,大家分工明確,有的翻土松土,有的清理雜物。老師們現場示范“深耕細作”技巧,講解土壤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剛開始勞動很累,但看到荒地變菜畦,特別有成就感!”一位同學擦著汗水分享道。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剛收獲了番茄、黃瓜、豇豆等農作物的土地被重新翻土施肥,劃分成了整齊菜畦,新一輪農作物的種子在師生期待中埋入土壤。
“在孩子們平時的勞動課程當中,他們主要承擔除草、施肥、澆水等工作。當下的黃瓜、豇豆等已采摘完畢,我們計劃下一步再種植菠菜、白菜、花菜等農作物。”魏城中學勞動課老師汪群芳告訴記者。
近年來,魏城中學充分利用校園花園空地,開展“菜園種植”勞動課程,讓學生們在泥土芬芳中播種希望,在悉心呵護里見證生命成長,在協作勞動中收獲多元感悟。
這一特色課程的開展,不僅讓學生在泥土芬芳中體驗勞動樂趣,更彰顯出多維度育人價值——
01
.在勞動教育方面
學生通過翻土、播種、除草等全過程實踐,體會勞動的艱辛與快樂,樹立“勞動光榮”的價值觀;
02
.在生命教育方面
見證植物從種子到植株的蛻變過程,讓學生懂得尊重生命、珍惜青春;
03
.在科學素養培育方面
觀察記錄等環節將課本知識與實踐結合,激發了學生對生物、自然學科的興趣;
04
.在團隊協作方面
同學們在交流分工、互幫互助中學會高效溝通,集體意識顯著增強。勞動實踐課也成為緩解學業壓力的“減壓閥”,讓學生在親近自然、動手勞作的過程中,獲得心理調適的契機,有效緩解焦慮情緒。
魏城中學占地52畝,現有16個教學班,師生規模超1000人。校園內標準化教學樓、現代化運動場、專業語音教室、多功能實驗室等硬件設施一應俱全,為教學活動提供堅實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充分盤活校內資源,精心規劃出2畝勞動實踐基地,這片“菜園課堂”不僅成為五育融合的生動載體,更為特色育人模式的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此外,魏城中學還聚焦“五育融合”辦學理念,以“德”育心,打造“榜樣力量”德育品牌;以“智”慧心,構建“生動課堂”教學生態;以“體”強心,塑造“體育強校”特色體系;以“美”潤心,培育“藝術心靈之美”境界;以“勞”健心,搭建“勞動實踐基地”平臺。
“我校將不斷優化育人模式,以扎實的行動和逐年提升的辦學品質,繼續建設‘綿陽市新優質農村初中’,為鄉村振興貢獻教育力量。”魏城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世蓉表示。
(涪江觀察記者 周鈺 楊沐琪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