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臺北壩鎮兩公里幸福路惠及沿線千余村民——
以工代賑開新路 農旅融合添動能
●北壩鎮順河路項目創新采用“村民自建”機制
●通過群眾代表大會選出的項目理事會,不僅節省了監理成本,更讓村民全程參與質量監督
●去年12月,項目正式動工建設,共吸納了70多位村民務工,讓資金效益最大化
●這條2.07公里的幸福路將惠及沿線千余村民,并與涪江大橋、新渡口大橋形成閉環
三臺北壩鎮順河路初現雛形
近日,機械作業聲與歡笑聲交織在三臺北壩鎮順河路上,村民謝方堂抹了把汗,指著即將鋪設完的瀝青路面笑道:“這活兒干得踏實!既顧家又掙錢,比外出打工強多啦!”
和謝方堂一樣,烈日下,30余位身著橙黃工裝的村民正分組澆筑路肩墻,安全帽下的一張張笑臉與涪江碧波相映成趣。
北壩鎮順河路位于涪江畔,與涪濱公園、濱江綠道隔河相望,串聯起小明湖、東山大佛、東塔公園等旅游景點,沿線農家樂、休閑山莊等日常休閑產業形態初具雛形,發展勢頭良好。但該條道路自建成后至今已有20余年,路面嚴重受損,坑洼嚴重,加之受洪水沖擊,路基遭受嚴重破壞,出現多處塌陷,致使當地居民出行極為不便。
“以前拉農產品進城,三輪車能顛出半筐果子。”北壩鎮順河路項目理事會理事長陳永剛蹲在剛鋪好的瀝青試驗段前,用卷尺丈量著4.5米寬的新路面。他向記者介紹:“道路瀝青鋪設預計這幾天就將全面完成,具備通車條件。接下來,準備進行安全標志、波形護欄、限高架等安裝。”
道路瀝青鋪設施工
記者注意到,區別于傳統工程模式,該項目創新采用“村民自建”機制。在北壩鎮旗山村村委會辦公室的公示欄上,密密麻麻貼著務工村民的考勤表和工資單。“砌墻老師傅日薪260元,小工也有120元。”北壩鎮副鎮長熊川凱翻開臺賬介紹,通過群眾代表大會選出的項目理事會,不僅節省了監理成本,更讓村民全程參與質量監督。
“去年12月,項目正式動工建設,共吸納了70多位村民務工,包括脫貧戶20多人,他們全部來自旗山村和東塔村,可以從事卡點值守、溝渠清理、路面清障、砌堡坎這些基礎工作。”北壩鎮旗山村黨委書記李小華介紹,之所以要采取以工代賑的模式,目的是讓資金效益最大化,把勞務報酬留給村民,鼓勵村民利用自己的勞動力和技能,參與到鄉村建設的項目中來,讓他們成為鄉村建設的主角,在勞動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入。
“等6月底路修好了,周末騎游的人肯定多起來,我們的生意也會越來越好。”隨著壓路機緩緩推進,沿線的濱江農家樂老板劉陳已開始盤算增加新的菜品吸引游客。
據悉,這條2.07公里的幸福路將惠及沿線千余村民,并與涪江大橋、新渡口大橋形成閉環,為農文旅融合裝上“新引擎”。(張輝 吳俊梅 記者 李春梅 王何力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