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尚小,母親產假已結束,隔代撫養又存在理念上的差異……在雙職工家庭中,這樣的矛盾尤其明顯。“小月齡”孩子照顧難一直是眾多家庭頭疼的問題。數據顯示,我國現有約3000萬名3歲以下嬰幼兒,超過三成的嬰幼兒家庭有入托需求。
那么,綿陽如何應對小家庭的“帶娃”大煩惱?近日,記者走訪了綿陽市探索醫育結合新型育兒模式的綿陽婦幼托育中心。
“快坐好喲,小手手,拿出來,我們坐車車轉圈圈啦!”走進位于高新區火炬三小幼兒園的全國首批醫育結合托育實踐基地—綿陽婦幼托育中心,老師們正各自帶著3歲以下的嬰幼兒玩樂。
“來,該吃奶咯。”九月齡的月月坐在嬰兒車里,在托育園老師的照顧下抱著奶瓶喝奶。樓上,一歲多的小朋友萌萌(化名)便便了,育嬰師正在為其清洗,換上干凈的紙尿褲和小裙子。
在爬行、做游戲、轉圈等活動后,孩子們在教室聽著音樂,吃著醫院食堂定制的“營養餐”和輔食。有的孩子吃完“秒睡”,老師們輕輕將熟睡的孩子抱到小床上,還在調皮的小朋友也有老師哄著入睡。
“我每天7點30將孩子送到這里,下班才來接。我和孩子爸是雙職工家庭,雙方父母身體都不是很好。也去咨詢過找保姆,但費用至少得6000元以上。現在不到2000元就解決了。更重要的是,這里有醫護人員,老師基本都是育嬰師,孩子吃的也是由營養師、醫院層層把關的,非常專業。家長還能隨時隨地通過小程序看到自己孩子的吃、玩和老師記錄的健康情況,還會分享孩子的視頻和照片,省去了很多擔心。”孩子家長米知檸說。
“我們這里有乳兒班、托小班、托大班等,共137個托位。平時有兒保醫生定期巡園,給寶寶們進行兒童保健工作,幼兒如果有突發情況,醫院的綠色通道將第一時間保障幼兒的身體健康。管理團隊由醫護和育嬰專家構成,除日常生活照護外,寶寶們還有邏輯思維課、藝術手工課、大運動、涂鴉等豐富多彩的課堂,讓寶寶健康開心成長,父母上班放心,也為寶貝們平穩過渡到幼兒園的生活打下基礎。”園長獨春梅說。
托育服務是民生實事,更是百姓心中的“大事”。
據了解,目前,綿陽市嬰幼兒托育標準化建設與培訓指導中心建設項目正在建設中,建成后,將有150個普惠托位,還將承擔起全市托育的‘培訓教官’,為綿陽打造全國兒童友好城市提供重要支撐。
除了托育中心,綿陽還著力推動形成“10分鐘托育服務圈”。
在涪城區飛來石社區的一個托育機構,游戲區、休息區、運動區等一應俱全,更有大學生志愿者在暑期來實踐幫忙。而這樣的機構,往往一個社區就有好幾個,“10分鐘托育服務圈”讓幼兒家庭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優質的托育服務。
從城區到各縣(市、區),這樣的托育機構比比皆是。
目前,全市可提供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機構共有400余家,共有22743個托位。其中,官方“托育園”有市婦幼保健院(市兒童醫院)、市人民醫院、游仙區婦幼保健院、安州區婦幼保健院、鹽亭縣婦幼保健院等辦的醫育結合的“托育園”。這些托育園有專業的醫院、營養師及醫護托底。
作為托育標桿的市婦幼托育中心還承擔起了指導各縣(市、區)醫育結合辦托育園的培訓任務,各縣(市、區)相關醫院也正在籌辦醫育結合托育園。此外,暑假期間,一些有條件的單位、社區還以委托或自辦的方式,緩解家長“帶娃難”問題。
(涪江觀察記者 彭雪 劉曾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