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擠、一丟,小小的“炸包”就能發出不小的爆炸聲和四散的臭味,這種整蠱玩具一度受到部分小學生的追捧,然而其背后卻隱藏安全風險。無獨有偶,近年來在兒童和年輕人中頗受歡迎的網紅玩具,如捏捏樂、“史萊姆”、盲盒手辦等,也被發現存在健康隱患。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工業的進步,各式各樣的新奇玩具不斷涌現,從過去的竹蜻蜓、玻璃彈珠到如今的盲盒手辦、水晶泥,玩具的更新迭代的確給人們帶來了更加新潮有趣的體驗,也給兒童玩樂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但與此同時,一些現實案例提醒我們,為了兒童的健康成長,對新潮玩具的監管還要升級。
以深受兒童喜愛的“假水”為例,這種形似飲料或果凍的玩具因手感很好,被稱為“解壓神器”。盡管商家宣稱其“不含硼砂”“安全環保”,但市面上部分“假水”卻被相關機構檢測出硼元素遷移量超標。硼砂屬于有毒化學品,攝入過多可引發多器官蓄積性中毒。如果在玩耍過程中不慎誤食或通過破損的皮膚接觸,就可能使過量的硼砂進入人體,從而埋下健康隱患。
眾所周知,愛玩是兒童的天性,玩具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如果玩具是有毒的,無疑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童年蒙上一層陰影。事實上,對于兒童玩具的監管一直都有,但總是“按下葫蘆浮起瓢”,監管的腳步遠跟不上玩具的“推陳出新”。各類“毒玩具”之所以能夠大行其道,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我國現行玩具安全標準難以覆蓋新型玩具的安全問題。2014年發布的玩具安全國標GB 6675—2014僅對8種可遷移元素和6種增塑劑的含量有明確要求,而前面提到的硼元素以及許多玩具中含有的甲醛等物質并不包含在內。二是生產環節存在漏洞。據了解,很多網紅玩具都出自小作坊,由于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和強制檢測要求,為降低成本,部分生產者會采用劣質材料。另外,一些生產廠家為追求特定氣味、顏色、彈性等,會“打擦邊球”使用一些國標尚未覆蓋的有害化學物質。三是銷售環節未能落實主體責任。這些網紅玩具除了在校園周邊的文具店、小賣部熱銷,在一些網絡購物平臺上的銷量也十分驚人。然而,許多商家卻對玩具的成分一問三不知,更有商家和平臺明知是“三無”產品卻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四是消費者自身安全意識、健康意識薄弱。未成年人尤其是低齡兒童認知水平不高,加上部分家長安全意識不足,不慎購入“毒玩具”后容易導致兒童健康受損。
面對違法又傷身的網紅“毒玩具”不斷出現的狀況,必須加強全鏈條監管,確保兒童身心健康。首先,要與時俱進修訂玩具安全標準,使“毒玩具”的生產不再處于模糊地帶。其次,要加大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力度,對生產“三無”產品的企業或個人依法予以嚴懲,同時壓實銷售商家和線上平臺的安全保障責任,防止玩具生產者、銷售者為了追求趣味性而無視安全性。最后,要加強兒童玩具消費教育,進一步增強兒童和家長識別“毒玩具”的能力,避免“毒”從“玩具”入。簡言之,只有從源頭抓起,加強過程監管,凝聚起全社會合力,才能創造安全、健康的環境,讓兒童放心玩耍、擁有美好的童年回憶。?(楊佳藝)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