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豐科技5G+AI通訊電高速線模組自動線 長虹控股集團供圖
日前,在四川省第三屆基層理論宣講大賽決賽中,來自綿陽長虹控股集團宣傳部的宣講員徐一可憑借《破局“卡脖鎖”科技當自強》,一舉摘得特等獎和“十佳金牌宣講員”桂冠。
她所講述的,正是長虹華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速連接器團隊,如何以一枚僅三厘米見方的高速連接器為戰場,奮力掙脫“卡脖鎖”的科技突圍戰。
□記者 彭紫薇
時針回撥到2018年。彼時中國通信領域突遭國外制裁,高速連接器面臨國內無替代產品的困境。關鍵時刻,擁有深厚技術積淀的華豐科技臨危受命,毅然扛起了自主研發高速連接器的重任。
“那段日子,我們每個人都引以為傲!”現任華豐科技高速背板部主管的唐偉,聲音里依然帶著激動。2018年,他以產品設計工程師的身份,加入了這支肩負重要使命的團隊。
“一切歸零!實驗室就是家。”在唐偉的回憶里,通宵達旦做方案、驗證、修改是常態,“辦公桌堆滿圖紙和樣品,鍵盤敲擊聲、儀器運行聲此起彼伏,困了大家就在行軍床上瞇一會兒。”
枯燥、反復的實驗沒有消磨意志,反而讓團隊憋足了一口氣——“國家需要,我們就必須站出來,一定要把它做出來!”
然而,從0到1的突破,光有決心遠遠不夠。阻抗和串擾,這兩項決定連接器高速傳輸性能的關鍵指標,像兩座大山橫亙眼前,讓團隊連續一個多月深陷瓶頸。“那真是痛苦的煎熬。”唐偉說,深夜的實驗室里,大家一遍遍做著實測分析、仿真對比,優化調整方案,“每天熬到半夜是家常便飯,但第二天早上8點,大家又像打了雞血一樣準時出現在工位前,繼續‘死磕’。”
300多個日夜的奮戰,凝結成電腦里迭代了300多版的設計圖紙,顯微鏡下比頭發絲還細50倍的精度打磨,產線上AI對30多種細微瑕疵的毫厘捕捉,以及電路板上數千個焊點組成的精密矩陣……這些無聲的細節,訴說著科技工作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與拳拳報國的赤子之心。
“成了成了,終于弄出來了!”2019年年中,團隊歷經艱辛,終于迎來我國首枚10G高速連接器的誕生。此后更是勢如破竹:一年后,56G產品成功打破西方技術壟斷;如今,112G高速連接器已達到國際頂尖水平。
“這不僅僅是從0到1的突破,更是持續‘爬坡上坎’的里程碑。”唐偉目光堅定,“未來,我們要向更復雜、更精深的領域挺進,為綿陽的科技創新貢獻長虹力量、華豐智慧。”
一枚“破局”連接器,不僅僅是一個團隊的奮斗史,更是一座城市科技創新精神的生動注腳——微小處蘊藏大能量,方寸間連接大未來。
在這片廣袤的創新沃土上,無數相似的“破局”故事正在上演:“綿陽造”抗磁型深低溫溫度傳感器成功打破國外壟斷;全國首個商用多室質子治療設備生產基地在綿陽建成;我國首個花瓣加速器的樣機,能夠將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并應用于工業輻照、工業CT檢測、同位素制備等多個領域……
這座追逐科技創新夢想的城市,正匯聚了無數像華豐高速連接器團隊一樣的科研尖兵,將個人才智融入時代洪流,在發揮中國科技城優勢、加快建成省域經濟副中心的道路上加速前行,更好地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國家戰略安全。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