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聚機器人“夸父”,在街頭變身文明交通勸導員;踱步巡邏的四足機器“警犬”,成為危險場景中的“探路先鋒”;重達22公斤的“接觸網缺陷智能避障巡視機器人”,自由行走在高速鐵路接觸線上……在綿陽,機器人正加速“跑”進我們的生活。
機器人是新興產業,更是支撐數字化升級的關鍵產業,面對科技的競速,尤其要掌握主動、把握先機。
作為四川省人工智能產業鏈主要承載地,綿陽將機器人產業鎖定為“587”產業體系中七大新賽道之一,正加速匯聚核心零部件、整機制造、系統集成與應用場景全鏈條要素,構建一個鏈條完整、生態優越的機器人產業生態圈。
這條被寄予厚望的“新賽道”
如何加速跑成支撐未來的“主賽道”?
近日,記者以鏈主企業四川天鏈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為切口,深入探訪綿陽機器人產業鏈的壯大與升級之路。
在突破中看合作
機器人產業鏈正加速壯大
“注意平衡!調整髖關節扭矩!”走進四川天鏈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一位穿著“小白鞋”的人形機器人正借助吊繩輔助,小心翼翼地邁步、擺手,等待完成最后的驗證交付給客戶。
“目前,我們零部件訂單排到8月,人形機器人整機訂單排到9月,生產線正以滿產狀態趕訂單。”公司運營總監顏進指著繁忙的生產線介紹,語氣中帶著“爆單”的甜蜜壓力。
供不應求的火熱,源于天鏈在機器人產業的重大技術突破。“能夠讓機器人像人一樣穩健行走、自如應對復雜環境,其核心秘訣就在于這套精密的‘大腦’與‘神經’控制系統及其底層算法的深度協同。”顏進說。
正是掌握了這兩大核心技術,這家扎根綿陽13年的“明星企業”,一舉打通了從核心零部件自主設計到高性能整機集成落地的全鏈條技術壁壘,成為西南地區首家實現人形機器人整機規模化生產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綿陽造”機器人“炫技”西博會
天鏈的快速發展也產生了強大的鏈主磁場效應。“幾年前,我們的關鍵供應商多集中在沿海地區。如今,越來越多優質的電池、高性能磁材等上游供應商主動布局綿陽,甚至不少沿海地區的機器人產業鏈配套企業也‘因鏈而來’,尋求就近合作。”顏進說。
從單點突破到聚鏈成群,一條脈絡清晰、活力迸發的機器人產業鏈正在綿陽加速壯大。瞄準機器人產業賽道,綿陽——
◆一方面,加速培育天鏈等鏈主企業,吸引關鍵上游配套企業扎根,形成了從核心部件、整機制造、系統集成到多元化場景應用的完整閉環;
◆另一方面,正加快籌建具身智能機器人訓練場,按照“一中心、兩基地”思路,打造創新中心、機器人民用場景訓練基地、軍工場景訓練基地,加速推動機器人產品從技術驗證邁向實際應用。
“綿陽造”清潔機器人
數據印證著集群的崛起:目前,全市79家機器人企業2024年產值突破25億元,今年將有望突破30億元大關,產業規模與集聚效應日益凸顯。
在風口中尋機遇
打造更優質的產業成長生態
機器人產業何以在短時間內實現“鏈”式飛躍?
“根本在于綿陽的資源稟賦。”深耕機器人領域20年的西南科技大學特聘教授、特殊環境機器人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核心成員劉滿祿,一語道破關鍵。
“綿陽發展機器人產業的比較優勢非常鮮明,甚至在全國都具有獨特性。”在劉滿祿看來,綿陽不僅擁有國家級戰略科技力量,更有長虹、富臨精工等大型制造企業,能夠提供豐富的工業應用場景和市場牽引力。“正是這種組合優勢,構成了綿陽打造機器人全產業鏈生態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區別于其他機器人產業聚集區的關鍵所在。”
邁向高質量發展,機器人產業鏈仍有不少難題待解。“現在人形機器人賽道大熱,聰明的‘大腦’是人形機器人發展需要突破的技術關鍵。”劉滿祿指出,與沿海城市相比,綿陽在核心算法、跨學科復合人才儲備等方面還需加大力度。
攻克“大腦關”,綿陽已將提升短板付諸行動。近年來,綿陽——
◆將機器人作為人工智能的主攻方向和著力重點,編制印發《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規劃》,制定產業全景、機器人產業圖譜;
◆依托長虹集團等國省級鏈主企業,加快打造研發飛地,廣泛鏈接機器人前沿技術資源;
◆聚焦產業鏈短板弱項延鏈補鏈,推動2家單位入選國家級機器人產業鏈主企業,長虹、九洲電子、天鏈機器人入選四川省標志性產品鏈主企業。
瞄向未來,綿陽如何依托已有基礎,乘“機”而上?
綿陽市科技局副局長陳光明表示,將錨定全市“587”產業體系建設目標,用好即將出臺的《綿陽市支持特色產業新賽道突破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建好用好省人形機器人創新聯合體、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強化場景應用,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高地,確保今年機器人產業規模突破30億元,為加快建成省域經濟副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提“智”向新
奔向未來
可以預見
一個全產業鏈生態
正在綿陽加速聚合
(涪江觀察記者 彭紫薇 劉曾太 文/圖 部分圖片為視覺綿陽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