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技引擎驅動+文化基因賦能
游仙奏響鄉村振興“二重奏”
這里既有帽兒山金色麥浪中傳承的千年農耕文明,也有鹽泉鎮紫甜桑園串聯起的現代農業脈絡,更有科技感拉滿的機器狗穿梭古桑林間……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CTV-17《田野歡歌》欄目將鏡頭對準綿陽游仙區。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以“游仙區夏季豐收農潮會”為主題,通過鹽泉鎮古桑園、帽兒山金色麥田、鐵爐村傳統村落等場景,講述游仙“產業興旺、文化傳承、生態宜居”的生動故事,展現“科創之城富樂游仙”的和美鄉村新氣象。
在仙鶴鎮帽兒山的金色麥田里,拍攝《田野歡歌》的第三個歡聚場景。
科技賦能 新質生產力引領產業升級
當前,看游仙區的農業發展進程,科技已成為撬動產業升級的關鍵杠桿。
“桑果熟了,村里的直播間也熱鬧起來了!”在農產品銷售與品牌化方面,游仙區30余位村書記、產業帶頭人等化身帶貨主播,在“星農人”直播助農大賽活動中各顯神通,向觀眾展示游仙區豐富的農產品。鹽泉鎮的桑葚及其加工產品是本次大賽主角之一,村書記通過現場展示、品嘗、互動等多種方式,將產品推向全國市場。
其中,節目還特別引入“游仙造”機器人——游小仙作為科技使者,貫穿整個節目,帶著田野歡歌團到每個環節打卡,為節目增添了科技感和趣味性。通過科技力量,將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不僅提升了農產品的曝光度與市場競爭力,更意味著農業從傳統的生產銷售模式,向數字化、智能化營銷轉型,展現了游仙區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創新與探索。
而在仙鶴帽兒山麥田里,搭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無人收割機,精準地穿梭于金色麥浪之中。無人收割機憑借高精度定位和自動路徑規劃,確保收割過程高效、規范,大大提升了作業效率和質量。
這一創新實踐,體現的是新質生產力在農業領域的深度滲透。它不僅解放了勞動力,更推動農業生產向規模化、標準化、精準化邁進,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游仙造”機器人游小仙作為科技使者,帶著田野歡歌團打卡。
產業融合 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
青梅產業是魏城鎮鐵爐村鄉村振興和游仙區產業融合創新的生動寫照。
每年,各地新農人匯聚于此,他們帶來的不僅是先進的種植技術,還有創新的市場推廣理念和創業故事。在“爭做鐵爐村合伙人”環節,將人才振興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吸引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鄉村產業單一發展的局限,通過人才匯聚、技術交流、理念碰撞,形成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游仙,也以青梅為核心,延伸出種植、加工、銷售、旅游體驗等全產業鏈條,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激活了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富哉!今日之樂乎!”在鄉村文化傳承與旅游融合方面,“綿州第一山”富樂山上演著“三國故事”,身著古裝的演員們重現劉備、劉璋、法正、龐統等三國人物的“富樂宴”故事。通過古裝表演、文化市集等形式,讓游客沉浸式體驗三國文化的同時,推動鄉村文化傳承和旅游融合發展。
一旁的文化市集里,傳統手工藝、特色美食等琳瑯滿目。沉浸式的文化體驗,讓游客感受三國文化魅力的同時,也加深了對當地歷史文化的認同。
鄉村文化是鄉村的靈魂。通過對三國文化的挖掘和創新表達,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推動鄉村文化傳承與旅游融合發展。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閣的歷史記憶,而是成為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增強鄉村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這種文化賦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的精神動力。
鄉風文明 構建鄉村振興“精神家園”
游仙區的鄉村振興實踐,不僅體現在產業發展和文化傳承上,更在于鄉風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從村書記帶頭直播帶貨展現的創新精神,到新農人匯聚共謀發展的開放態度;從無人收割機作業體現的科技意識,到文化活動彰顯的文化自信,這些元素共同構成游仙區鄉風文明新風貌。
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乎鄉村的精神面貌、社會秩序和發展可持續性。
游仙區通過各種活動和實踐,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發展觀,營造了積極向上、和諧有序的鄉村社會氛圍,構建起鄉村振興的精神家園。
當《田野歡歌》的旋律在游仙區田野上響起,它奏響的不僅是豐收的喜悅,更是鄉村振興的時代強音。游仙區的實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深刻的啟示。在科技賦能、產業融合、文化鑄魂、鄉風文明建設等多維度的協同推進下,鄉村振興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這片廣袤大地上生動演繹的現實圖景。
隨著節目在CCTV-17的播出,全國觀眾不僅能領略“科創之城富樂游仙”的獨特魅力,更能見證傳統農業與現代人才的激情碰撞,聆聽游仙以文化為魂、產業為基,在鄉村振興大道上踏出的鏗鏘足音。(游仙融媒記者 周鈺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