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若雪 杜亞菲 劉曾太 陳冬冬
盛夏七月,萬物競秀,科技城的創新脈搏愈發強勁。
7月18日,2025年中國(綿陽)科技城科技創新大會舉行,耀眼的“科技藍”如星光,引導著絡繹不絕的嘉賓走進會場,在科技城的智慧碰撞里,看見綿陽科技創新的“破圈”力量。
強音,光影與思想的交匯
這是一次科創成果的禮贊——隨著一個個綿陽市2024年度“重大科技進展”公布,鐫刻出一年來綿陽的創新腳印。
這里有科幻照進現實。2024年7月,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有限公司研制出全尺寸仿生人形機器人D11,在國內首次應用于某智慧工廠3C制造場景,綜合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
這里有突破“卡脖子”技術。西南科技大學圍繞海上核應急放射性監測關鍵技術開展研究,實現了大范圍海域實時、原位應急監測,填補了我國海上核應急體系空白;
這里有創新成果面向市場。四川虹科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國內首款深度二強超強耐摔蓋板玻璃(Panda-F.Loong)量產及工程化應用技術研制,填補了國內高端蓋板玻璃空白……
大熒幕上,一項項成果、一個個數據,如同嘹亮號角,奏響綿陽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城市的強音。
“目前,綿陽對科技創新非常重視,我對項目在綿陽的發展充滿信心!”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院長葉志鎮表示,與綿陽的合作進一步深化后,將是名副其實的“強強聯合”。
突破,觸摸科技創新脈搏
這是一次科創智慧的突破與集結——透過會上發布的7個“綿陽造”最新產品,可窺見綿陽的創新之姿。
會上,優理奇機器人uni-module關節模組設備、城市級量子城域網、WP120航空渦噴發動機、衛星遙感地災隱患篩查平臺等7個科創新品重磅發布。
“我們采用行星減速器結構,攻克了高精度控制難題。”上海優理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楊豐瑜介紹,該模組在自重與負載的平衡上實現了突破,“重僅500克,卻能輸出超60牛米的峰值力矩,這款關節模組足以拉動一輛靜止的奔馳轎車,成功實現了在關節模組里面‘精度、自重、負載’不可能的三角難題。”
奮力突破、勇為人先,這是綿陽“向科技創新要答案”的寫照。
隨著2025年中國(綿陽)科技城科技創新大會議程的接續推進,涌動的心潮在每個人的胸膛中漸漸掀起波瀾,與會人員聽到頻率最高的詞是“自主創新”,感受最深的是企業依靠“自主創新”取得的飛速發展,得到啟示最多的是要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未來,信心照亮發展之路
這是一次揚帆奮楫的起航——會上,綿陽市人民政府與上海優理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天府產業技術研究院與四川神工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個項目合作協議成功落筆簽約,讓綿陽科技“富礦”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開出“科創之花”。
四川省具身智能機器人訓練場、先進輻射技術及醫工應用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先后授牌、揭牌,當紅綢緩緩落下,綿陽科技創新又迎來一大盛事。
“后續,我們將通過集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及高校資源,形成跨領域協同攻關機制,打造集研發創新、訓練驗證、標準制定、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機器人產業綜合服務平臺,推動四川乃至西部地區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發展。”大會現場,四川省具身智能機器人訓練場主任李耕透露出未來航向。
從簽約現場到生產一線,從實驗室到應用場景,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正在綿陽這片土地上不斷孕育出新業態。
“我們相信,隨著這些項目團隊在綿陽落地生根、發展壯大,形成新的增長點,將會為綿陽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綿陽市科技局副局長陳光明表示。
信心如炬,未來可期。面向未來,綿陽還將堅持創新引領,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努力將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