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也
現如今,中國已形成全球最大國內旅游市場、國際旅客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旅游業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日前,全國旅游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旅游強國。2024年“5·19中國旅游日”,四川省主會場活動在樂山舉行,以全省多地聯動、線上線下互動方式,推出700余場子活動和160余項惠民舉措。
旅游業“熱辣滾燙”的背后,也有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比如“旺丁不旺財”。“旺丁”的表現,在于相比疫情期間,2023年以來全國各地的文旅市場都逐漸恢復向好,甚至火爆起來。一到節假日,景區游人如織、酒店一房難求、劇院座無虛席、餐廳人聲鼎沸……“旺丁”的原因在于旅游宏觀政策的持續發力、市場主體信心逐步恢復和游客出行意愿加速回歸。但是人山人海的同時,有專家提醒,觀察文旅發展,既要看人氣,也要看轉化。從一些地方發布的數據來看,盡管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數據節節攀升、屢創新高,但是人均消費增速不快,有的甚至還下降了,就像以前看街頭賣藝,捧人場的多、捧錢場的少,雷聲大雨點小,這就是“旺丁不旺財”。
形成“旺丁不旺財”的原因,既有宏觀經濟形勢的作用,也有大眾消費習慣轉變的影響,還有一些地方自身文旅產業轉型升級程度的因素。如今,傳統的觀光式旅游主導的模式已經發生了深刻改變,很多年輕人熱衷“特種兵游”,老年人喜歡跟團“性價比游”,以家庭為單位的“周邊游、周末游”,以及新興的citywalk等,這些新的文旅形式和消費模式都在深深地影響文旅市場。可以看到的是,當前大眾文旅消費需求正在向性價比、多樣化和高品質轉變,這體現了人們旅游心態和消費觀念的變化,對文旅市場結構、產業形態、發展模式、驅動方式都有著重大影響。
“旺丁不旺財”,說明在挖掘旅游消費潛力方面,還有巨大的努力空間。改善這一狀況,歸根到底還是要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協同發力。有沒有漂亮的景色、特色的產品、有趣的文創、貼心的服務,以及最重要的具有性價比的價格,都是影響消費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加大優質旅游產品供給力度,提高供給能力和豐富消費業態,著力舉辦更多體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文旅活動,加快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產品、旅游線路,加快推出更多沉浸式、數字化文旅產品,推動旅游新業態快速發展,打造旅游市場更加豐富的產品和服務供給體系。另一方面,要更好釋放旅游消費需求潛力,健全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大力加強文旅市場的日常監管和問題整治,優化旅游消費環境,改善旅游消費體驗,強化對文旅設施、食品安全、道路交通、節慶活動等的安全監管,全方位為游客營造放心安心舒心的出游和消費環境。
從更大的范疇來看,作為民生產業、幸福產業,文旅繁榮發展,不止于“旺財”和“旺丁”,“旺”的是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文旅事業不僅事關經濟增長和民生福祉,而且兼具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方面綜合效益,特別在促進消費、拉動內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數據上體現的接待了多少游客、帶動了多少經濟收入、提升了多少人的幸福感等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通過文旅產業發展,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帶動城市更新、助力鄉村振興、保護文化遺產、促進共同富裕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原載2024年5月23日《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