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段玉清 高杲
回家能幫忙換鞋、生病會主動送藥……最近,“成都造”人形機器人“貢嘎一號”面世,其豐富的應用場景勾起不少人的無限遐想。
隨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產業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形機器人涌入公眾視野。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賽迪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26年,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將突破200億元。
四川省人工智能行業協會副會長、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彭倍指出,目前,四川涉足人形機器人的企業主要有位于成都的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位于綿陽的四川天鏈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等。這些企業在規模化生產和商業化方面均處于初期階段。
人形機器人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還要闖過幾道關?四川企業又做了哪些努力?
“綿陽造”人形機器人“夸父-MY”。圖片由綿陽科技城新區提供
硬件關:關節等硬件需兼顧精度與耐用性
不久前,在成都舉行的一場人工智能產業高峰論壇會場外,一臺人形機器人引人注目。打開旁邊的控制開關,機器人就可原地踏步。“目前產品售出兩臺,主要面向高校,用于科研。”相關負責人介紹。
人形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意味著要實現大規模商業化。而硬件是阻礙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成都高新區菁蓉匯6樓,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最近正為新產品——人形機器人“天行者”面世做最后沖刺準備。該公司董事長馮振宇向記者展示“天行者”所用到的關節。“腰部上的較大,小型關節主要用在手臂上。”馮振宇介紹,“天行者”需要20多個關節,制造工藝十分復雜。“關節的軸承、齒輪等需要很高的加工精度,一點點誤差就可能導致人形機器人運動失準或反饋失效。”同時,這些關節還需經受長時間、高強度的運行,對材料選擇、裝配工藝等提出苛刻要求。
一雙靈巧手也至關重要。記者了解到,目前國產較高端的為12自由度(自由度=關節數量×每個關節的運動方向數)5指靈巧手,每個價格在5萬至10萬元之間。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為確保靈巧手可像人手一樣適應復雜環境,還要覆蓋可感知壓力、溫度、震動等信息的傳感器,且要求傳感器有耐用性。
硬件問題如何解決?“要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再打通機器人肢體生產產業鏈。”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技術總監馬學思說。馮振宇也以具身科技所用的關節舉例,“以自主研發為主,若以后量產,成本至少降低一半。”
從最近發布的“貢嘎一號”人形機器人看,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還從其他方面進行探索,“用超輕量級手臂代替關節,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形機器人在硬件方面的問題。”馬學思說。
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日前發布研發成果——機器人多模態模型RRMM及雙臂協作系統RTACS。圖片由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提供
“大腦”關:做出精細動作需大量數據支撐
人形機器人還需要聰慧的“大腦”。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有些人形機器人在做出原地踏步等動作時,依然需要加掛繩索等。相關負責人介紹,與實驗室相比,真實場景更復雜,人形機器人要像人一樣做出精細動作還“有待時日”。問題的關鍵就出在“大腦”,也就是大模型上。
天鏈機器人(成都)有限公司算法工程師鄧忠元介紹:“這就需要采集更多數據,將數據累計成龐大的數據集,再用其對機器人進行訓練,讓機器人的動作更精準。”
據中國信通院與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有限公司聯合發布的《具身智能發展報告(2024年)》,缺乏數據成為具身智能能力突破的重要壁壘。一方面,真實數據面臨獲取成本過高,廣泛、高質量和多樣化的挑戰;另一方面,仿真合成數據面臨“現實差距”,即模擬環境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差異挑戰。
相關媒體報道,不久前,在美國,特斯拉以每小時48美元的價格為Optimus人形機器人招募數據收集操作員。數據收集操作員需穿戴好動作捕捉服和VR頭盔,每天沿測試路線行走7小時以上并做出特定動作,為機器人提供數據支持。在國內,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已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的科研團隊,以及傅利葉、智元等企業,啟動人形機器人數據集建設。
彭倍透露,目前,電子科技大學正與天府絳溪實驗室聯合建立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前沿技術研究中心,大規模采集數據,通過訓練,讓人形機器人的“大腦”更加聰明。
“綿陽造”人形機器人在日本橫濱2024年IEEE國際機器人與自動化大會(ICRA2024)上亮相。圖片由綿陽科技城新區提供
資金關:企業積極融資政府支持力度加碼
自己研發硬件、用AI訓練機器人的“大腦”,再加上機器人“小腦”——芯片等的研發……人形機器人發展初期注定“燒腦”“燒錢”。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川內人形機器人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有政策支持、上市融資、公司其他產品反哺等。在人形機器人未商業化之前,存在“只投入不產出”的難題。
如何破解?從整個行業看,2024年是人形機器人行業有史以來的融資高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融資金額突破70億元人民幣,超過2023年全年。在中國,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等人形機器人公司也先后宣布融資。
在新三板上市的四川天鏈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近日發布公告,擬向合格投資者發行股票,預計募集資金不超過8000萬元。除了上市融資,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最近也在與融資機構進行對接。
企業向外融資,政府的支持力度也持續加碼。
自2020年以來,成都先后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去年起,成都每年發放總額不超過1000萬元的“算力券”,用于支持算力中介服務機構、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和創客、科研機構等使用國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算力資源。最近,成都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基金已簽約組建,目標總規模達100億元,主要圍繞機器人、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領域投資。根據6月出臺的《綿陽市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若干政策(試行)》,綿陽將支持招引智能芯片、核心算法、核心部件、基礎軟件、算力服務和人形機器人、智能無人機等人工智能產業項目。
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將支持人形機器人創新聯合體等創新平臺加快建設,以平臺為依托,吸引集聚上下游高校院所和企業創新資源,形成產學研協同創新格局。同時,持續推動機器人企業集群發展。指導成都、綿陽加大對機器人領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力度。
也有企業建議,面對人形機器人的未來賽道,四川還需投入像深圳一樣的“大膽資本”,鼓勵企業和投資機構勇于創新、敢為人先、大膽試錯。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