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四川緊緊圍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目標,縱深推進教育改革,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貢獻教育力量。
這兩天,走進四川天府新區第四小學,2024-2025學年度的青年教師賽課正在進行,教師在賽課中總結經驗,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增加課程的趣味性、人文性。
四川天府新區第四小學四年級學生 王子萌:我非常喜歡漆藝課,因為它帶給了我快樂和收獲,讓我了解了中國傳統非遺文化。
四川天府新區第四小學副校長 廖丹萍:我們始終堅持把“學生成長”放在第一位,現在我們學校應該有130多門的這種選修課,真正實現了“一生一課表”,同時我們又在不斷地推進課改,讓老師們的教學方式更加多樣化,真正的去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培養我們具有創新精神的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近年來,四川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順應學齡人口變化趨勢優化中小學布局,調整學校(教學點)9415個,30個縣(市、區)通過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國家評估實地核查;依托“四川云教”實施“網鏈共享計劃”,形成覆蓋全省中小學的優質資源共享體系。
而如何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服務好支撐好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四川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在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學院實訓樓,一場模擬汽車售后服務的課程正在進行。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學生 李駿琪:上課內容更加貼合企業生產服務需求,對于今后就業來說,也有很大的幫助。
把課堂開進生產車間,汽車學院還通過與四川江淮共建 “現代學徒制班”“營銷班”兩個訂單培養模式班,每年培養學生近80名。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學院院長 劉瑞軍:(接下來將)依托行業產教融合體和市域產教聯合體,形成有川職特色和汽車學院特色的聯合體,讓“產教融合”直接在學校教學環節中真實地體現。
而在宜賓,當地瞄準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宜賓大學城順勢而興,高校教師與一線工程師聯合授課,讓學生與未來“零距離”。近日,宜賓又上榜第二批國家市域產教聯合體,明確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三江新區)市域產教聯合體,將通過深化辦學、育人、就業、發展四方面的合作,推進“五金”建設,提升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能力。
順應高質量發展需求,優化高校布局,近年來,四川新增高校20所,深入實施高校“雙一流”建設貢嘎計劃、高等教育“登峰計劃”;新增人工智能、智慧農業、機器人工程等急需緊缺和新興交叉專業405個;設立科技教育聯合基金,支持高校圍繞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急需產出標志性成果。設立職教本科高校2所,投入20億元支持建設省級產教融合試點項目50個,被國務院表彰為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省份。建設教育強省的宏偉戰略,正在巴蜀大地徐徐展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正從夢想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