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央視《焦點訪談》聚焦“新質生產力”,我市發展商業航天備受關注
綿陽:商業航天 商機無限
“涪城一號”衛星(視頻截圖)
記者 魯文林
央視《焦點訪談》欄目近幾天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其中1月24日重點關注我國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開篇就對綿陽發展商業航天進行了重點呈現。
隨著中國空間站的建成運營,我國掀起了又一波航天熱。可能很多人對中國航天產業的印象,認為這是“國家隊”才能干的事兒。其實,近年來隨著國家出臺一系列的支持政策,我國的商業航天也在迅速成長,已經成為了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首次提到了商業航天,令整個行業為之振奮。那么,我國的商業航天究竟發展得怎樣呢?
“涪城一號”是2023年6月發射升空的一顆合成孔徑雷達遙感衛星,和國家主導研制發射的“嫦娥”“北斗”等一系列衛星不同,“涪城一號”是一顆以商業模式研發、制造、運營,并以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命名的衛星。目前,在我國像“涪城一號”這種在軌的商業衛星已經超過350顆,它們是我國商業航天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各行業、各領域對商業衛星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市場化的需求推動著商業航天不斷拓展各種應用場景,而這些應用與我們的生產和生活越來越密切。
以“涪城一號”衛星為例。“涪城一號”衛星2023年11月對綿陽市涪城區拍下了一張衛星圖,把這張圖和以往的衛星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涪城一號”衛星的運營團隊發現了一個不小的問題。
“發現涪城區主城區建筑和樓房的沉降有21個風險點,我們把這21個風險點通過不同顏色區分出風險級別,然后匯報給當地住建部門。”天儀研究院創始人兼董事長楊峰介紹,當地住建部門收到衛星監測數據以后,立即組織第三方鑒定機構和衛星監測技術人員,對21處風險點位進行逐一現場復核。
這是綿陽市涪城區將衛星遙感技術應用在建筑物安全監測上的第一次嘗試。未來,類似這樣的衛星應用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涪城一號”衛星成功發射(視頻截圖)
2023年,中國一共將270顆衛星送入太空,其中包括“涪城一號”在內,有137顆是商業衛星,占比65%。而執行這270顆衛星發射任務的有13次是由商業火箭完成的。據專家分析,2024年,我國的商業航天發展還將持續加速,未來5至10年,將迎來快速發展期。預計5年內,我國在軌運行的商業衛星將超過1200顆。
未來的商業航天,是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當低成本、小型化、功能一體化的衛星成為新的發展趨勢,商業航天將會作為一種新質生產力,帶動生產力水平的躍遷,龐大的衛星組網及應用將形成新的增長極,帶動新一代的信息技術、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精尖技術產業發展。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遙感委員會主席顧行發表示:“我個人認為,未來將是太空經濟發展的時代,商業航天的發展會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改變,它的變化不是加的關系,甚至不是乘的關系,而是冪的關系、指數關系,是跨越式發展的趨勢,它會為我們整個科技發展、社會發展和生活的點點滴滴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未來經濟發展中最閃亮的、耀眼的一顆明星。”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