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中國科技城之星”商業亞軌道運載火箭成功首飛(新華社發)
加快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7月5日舉行的中共綿陽市委七屆十一次全會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一頭抓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一頭抓產業技術創新和全社會創新創造,加快把創新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
優化創新布局、加快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推進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動力、加大人才聚集力度、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打造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從全會鎖定的七大重點,展望綿陽未來的科技創新“大棋局”,我市正立足實際、精準落子,進一步擦亮科技城金字招牌。
如何加快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怎樣實現關鍵性突破?與會人員展開討論。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郭若雪
全會鎖定7大重點
優化創新布局
加快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
推進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
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動力
加大人才聚集力度
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打造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看優化創新布局
全會提出,加快把科技城新區建設成為綿陽的創新新引擎、產業新高地、城市新空間,形成綿陽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和動力源。
打好科技城新區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改革開放、城市建設“四場攻堅戰”。全會分組討論階段,科技城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劉雨果“搶”過話筒,從項目招引、產業培育、政策支持三個方面談及科技城新區發展路線圖。
“在項目招引上,我們要圍繞建鏈、補鏈、延鏈、強鏈,招引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另外,圍繞科技城新區的產業發展定位和布局,重點培育市場競爭力強、具有研發能力以及成長性強的高科技企業。”劉雨果表示,同時,還將加強制度創新,加大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落戶科技城新區直管區。
如何發揮市轄區和綿陽高新區、綿陽經開區創新發展帶動作用?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董泓給出了一組數據——去年,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07家,占全市25%。“高新區將在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優化創新環境上走在前列!”董泓表示,還將支持長虹等龍頭企業組建創新聯盟。
看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
科技創新平臺是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目前,我市擁有189家國省級高能級科技創新研發平臺,但整體市場化、專業化程度不高。為此,全會提出,加快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
在市委融辦常務副主任李建國看來,戰略科技平臺是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承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重要載體;產業創新平臺是基礎研究走向產業化的助推器和加速器;功能服務平臺對于強化科技創新服務保障,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
“近年來,我們建成了國家兩用技術交易中心、四川兩用技術再研發中心、四川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全軍武器裝備采購信息網綿陽分中心等一批示范平臺,但整體存在服務能力弱、范圍窄,供需對接不暢等問題。”李建國表示,首先要解決平臺市場化、專業化水平不高的關鍵問題,積極探索采取企業主導、院校協作、多元投資的模式,力爭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鏈條完整,具有權威性、支撐性、引領性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
看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部署產業鏈。全會提出,推進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
如何實現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在市經信局副局長劉偉看來,既要一手抓存量擴張,促進現有企業達產達效、改造升級,提升“綿陽造”產品的供給能力和市場占有率。同時,還要一手抓增量招引,加大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招引力度,提高產業配套率。
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促進科技與經濟融合融通。“圍繞科技城新區建設抓好產業集聚發展,科學編制科技城新區產業發展規劃,統籌產業功能區布局,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支柱產業,培育發展北斗衛星、核技術應用、激光技術應用等特色產業,推動先進制造業在新區集聚集群,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市發改委主任袁明表示。
“聽了全會后,倍感振奮!全會提出推進數字化賦能產業發展,我相信華拓光通信將迎來發展的春天。”四川華拓光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魏子秦表示,去年公司主營收入同比增長64.92%與持續投入研發密不可分,今年公司的研發經費預計將突破1800萬元。
魏子秦告訴記者,華拓光通信是目前業內為數不多的擁有155M-100G全系光收發模塊、10G-40GCable高速互連產品研發和批量制造能力的供應商。光通信模塊是移動通信和數據中心網絡互連的關鍵部件,隨著5G網絡的規模化部署,在移動前傳網絡中得到廣泛應用。
看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動力
創新主體是創新活動的直接承擔者,其活力動力直接決定創新發展的整體效能。創新主體活力動力,從何而來?
會場上,除了厚厚一本《中共綿陽市委關于加快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決定(討論稿)》外,一份《關于進一步支持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引起與會人員的熱烈討論。
在市科技局局長劉青川看來,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等,這些主體“一個都不能少”。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創新的基礎力量,在創新源頭供給和人才供給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企業是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前期,市科技局聚焦服務保障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集聚高端創新人才等多個方面,深入市內10個縣市、園區,30余家企業進行調查研究,針對43個國省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開門問卷”。
劉青川表示,將繼續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質量雙提升行動,落實好工作措施和市縣兩級獎勵政策,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按照高新技術企業標準建設,支持企業積極參與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壯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主體。另外,還將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穩定創新發展,以高成長性的企業為重點,常態化開展技術創新資源對接、融資需求對接,助力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成長。
看加大人才聚集力度
全會提出,要加大人才聚集力度。聚集高端創新人才,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力度,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造就更多國家級科學家、創新型企業家,鼓勵院士專家帶項目、帶團隊、帶成果來綿創業。
如何“引進來”?“創新驅動本質上就是人才驅動,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全會更是對人社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市人社局局長張斯恩表示,要持續深化事業單位的人事改革,特別是要在激勵創新人才雙向高效流動,促進科研人才在企業和事業單位之間“出得去”“回得來”“用得活”“管得好”,并在多個方面對人才進行支持。
三臺縣委副書記、代縣長唐順江則把目光鎖定在區域合作上。“目前,三臺縣與武侯區圍繞智谷智能制造產業園展開區域合作,發揮各自在政策、資源、資金、地緣等方面的優勢,在交通、產業、投融資、環境保護、教育衛生、科技合作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協同融合發展。可以通過區域合作等方式,吸引人才‘留下來’,從而打造區域創新發展的共同體。”
看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如何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從而最大程度激發全市創新創造活力?會場上,大家妙語連珠,探討綿陽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新方向。
在科技城黨工委管委會辦公室主任胡國洪看來,面對新的歷史機遇,圍繞立足新發展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求,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創新工作舉措,積極推動中央、省委、市委關于科技城建設的各項部署要求落地落實,堅定不移朝著全面建設中國科技城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綿陽這一目標闊步前行。
當國家戰略在綿陽交匯疊加,國家試驗在綿陽探路開局,源源不斷的創新經驗,從綿陽走向全國。全國三批次推廣56項支持創新改革舉措,“綿陽經驗”9條上榜。
“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快速出成果,這與綿陽具有豐富的科技資源、良好的改革土壤和創新創業的人文因素密不可分。”胡國洪表示,要聚焦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加強對接爭取,積極承接納入國省全面創新改革的任務,謀劃實施一批重點改革事項,最大程度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全會上釋放了多重紅利,一項項實實在在科技創新優惠政策,讓我倍感振奮。”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黨委副書記謝勇表示,目前,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已經完成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轉制改企后更好地聚焦“市場”。同時,將以此次全會為契機,加快創新發展,深度融入綿陽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看打造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健全完善體制機制是從內部管理上推動和激發創新,而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則是從外部服務上保障和促進創新。全會提出,要打造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在提高服務保障力上,要推動數字政府建設,深化‘一網通辦’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為各類創新主體辦理證照、稅務、社保等開設‘綠色通道’政務服務。”市政務服務監管局局長陳松柏表示。
梓潼縣委書記周琳認為,去年首屆科學家精神論壇在梓潼舉行,共同緬懷老一輩科學家的豐功偉績,感悟老一輩科學家的家國情懷,挖掘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價值,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環境能夠為創新凝聚合力、厚植潛力。
“希望對知識產權保護能‘更嚴’。知識產權是創新的重要要素,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四川中久防務科技有限公司行政部部長楊燕表示,依法實施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提高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法治化水平。
編輯:李志